陈官短穗花鼓:师生共学 人人会舞

2024-10-01 7 0

  渐寒的初冬季节,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新河村热闹非凡,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长达 90 分钟的陈官短穗花鼓表演。 2018 年 11 月 24 日,广饶县 2018 年度 「进千村乐万家」 文化惠民巡演活动在跃动的鼓声中进入尾声。

  活动由山东省东营市委宣传部、东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自 2013 开展以来,已连续举办 6 年。 2018 年度 「进千村乐万家」 文化惠民巡演活动 4 月启动后,将一直持续到年底。其中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兰青带领的陈官镇兰青短穗花鼓艺术队在今年的巡演活动中,共表演了 100 余场。

  陈官短穗花鼓于 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兰青是此项目的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陈官短穗花鼓的表演姿态、节奏特点所塑造出的舞蹈形式在文化体现上与人 「亲切」,在气氛烘托上更是热闹非凡,是广受大家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

  陈官短穗花鼓起源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的发源地是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陈官镇。因地处黄河入海口,常遇水患,广饶也因家乡话的谐音被称为 「光涝」 。为此,广饶人纷纷背起花鼓到处流浪乞食。在花鼓唱段里就有一段这样的真实写照:「花鼓长,花鼓圆,背起花鼓离家园。家中要有二亩地,谁愿逃荒离陈官。」 艺术源于生活,陈官短穗花鼓从某种文化层面来说,正是萌生于艰难的境地之中。

  陈官短穗花鼓初期的表演程式是,一男子在中间起舞,另一男子击镲伴奏。舞者先 「跑鼓点」,然后 「打场子」,待调动起观众情绪之后,开始表演舞蹈动作。接着,舞者造型亮相,与伴奏者对唱,唱完后击鼓走场回至场地中央,继续表演动作。动作速度逐渐加快,越来越激烈复杂,至高潮时戛然而止,向观众行礼致谢,然后伴随敲击声下场。这种舞、唱结合的表演形式,为其他民间舞蹈所罕见,成为陈官短穗花鼓的一大特色。

  此外,陈官短穗花鼓还有两个独特之处:其一,击打鼓面的不是鼓槌,而是鼓穗;其二,背鼓的方式特殊,鼓以不固定式斜背在舞者腰左侧,这种不固定的背鼓方式相传是为了防御恶犬撕咬,方便及时摘下抡打驱狗。

  陈官短穗花鼓的击鼓力度强、动作幅度大,除去上肢的抡穗动作,还在击鼓中运用了骗腿、踢腿、弹跳、空翻、扫堂腿等高难度动作,这源于广饶县曾是历史文化圣地——武圣孙子的故里。突出技能性正是结合了兵学之乡习武的传统,从 「张飞骗马、黑狗钻裆、菊花盖顶、苏秦背剑、鲤鱼打挺、就地十八滚」 等 40 余种表演方式中,可以看出其蕴含深厚的尚武文化和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陈官短穗花鼓表演风格奔放、舒展,动作复杂激烈,难度高,给人一种虽身陷囹圄却不甘自馁、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进取精神赋予了陈官短穗花鼓独特的风格特征,也充实了陈官短穗花鼓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齐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陈官短穗花鼓非常重视,不断深入挖掘素材,并加以提炼整理。 20 世纪 50 年代,陈官短穗花鼓作为民间艺术形式正式走上舞台。但由于动作难度大等原因,陈官短穗花鼓也一度面临失传危机,仅靠几名花鼓世家人勉强传承着。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山东省舞蹈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张兰青合作,开始对陈官短穗花鼓进行深入研究,对表演形式进行创新改进,突破了原来一人打、一人唱的传统表演形式,并配上大鼓、唢呐、锣、鼓、镲等乐器,编排了由几十人同时表演的集体舞蹈,营造欢庆节日的气氛,使其更适合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上表演。

  2013 年,张兰青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陈官镇兰青短穗花鼓艺术队。 2014 年起,艺术队每周在陈官镇中心小学、陈官镇中心初中等学校进行义务教学,将这门民间艺术带入校园,开展普及性教育并建立传承基地,使陈官短穗花鼓这一民间技艺成为了学校特色课程。陈官短穗花鼓由曾经险些面临失传、单靠几名老艺人传承的民间舞蹈,如今正发展成为校园里师生共学、人人会舞的舞蹈。

  陈官短穗花鼓的保护与发展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无论在形式、规模还是人们的了解程度上,保护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完善的传承体系、规范的保护制度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传承发展工作中,应探索传承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完善理论支持,让陈官短穗花鼓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新时代艺术之花。

  

  来源:中国文化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