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

2024-09-30 30 0

6 世纪以后中国北方、西北方操突厥语的民族的名称和它在 6~8 世纪建立的汗国的名称。 「突厥」 一名最早见于 《周书》 、 《北齐书》 、 《北史》 。按隋唐时期的汉语拟音,突厥二字当读作*t'u 奃 t k 嫀 u 奃 t,有的学者 (如伯希和) 认为这可能是突厥 (türk) 一词的蒙古语复数形式 türküt 的对音;近年学者倾向于突厥二字和铁勒二字一样,都是古突厥字 türk 的对音。

突厥和铁勒同族,语言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以狼为图腾,共有十个氏族 (姓),其中以阿史那氏最显赫,突厥诸可汗俱出此氏族。原居践斯处折施山 (今地不详),后迁高昌北之北山 (今新疆博格多山),掌握冶铁技术。 5 世纪中叶,漠北柔然族强大,占据高昌一带,突厥人被迫迁至金山 (今阿尔泰山) 南麓,受柔然统治者的蔑视,被称为 「锻奴」 。 6 世纪初,柔然衰落,突厥乘机发展势力,在阿史那土门 (Tümän,蒙古高原的鄂尔浑古突厥语碑作 Bumïm) 领导下逐渐强盛。土门曾派人到塞上市缯絮,表示 「愿通中国」 。 545 年 (西魏大统十一年),文帝派出使者酒泉胡人安诺槃陀到突厥,从此双方开始正式交往。次年,土门帮助柔然讨平叛乱的铁勒诸部,势力大张,因求婚被拒绝而与柔然断交,转而求得西魏长乐公主。 552 年,土门发兵击败柔然,柔然可汗阿那環自杀。土门自立为伊利可汗,是为突厥汗国建立之始,汗庭 (牙帐) 建于于都斤山 (Űtükän,又作乌德鞬、郁督军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此山被操突厥语的部落视为圣山) 。同时派其弟室点密 (Istämi,拜占廷史料作 Silzibulos 或 Dizabulos) 西征,进行扩张。

突厥汗国是建立在草原游牧生活方式上的部落联盟国家,大可汗是一国之主,汗国的强盛在很大程度上靠大可汗的武力及其个人威望来维持。大可汗之下常以兄弟子侄为小可汗,分领部落。下有叶护 (yabγu),叶护之下有设 (Shad,或译 「察」 、 「杀」) 、特勤 (tigin) 、俟利发 (Iltäbär) 、吐屯 (tudun) 等共二十八等,皆世袭。汗庭周围地区由大可汗直接统辖,其余地区分为东、西二部 (即左、右二部),每部置一设,东设牙帐直幽州之北,西设牙帐直五原之北。

553 年,土门死,子科罗立,号乙息记可汗 (一作逸可汗) 。不久科罗死,弟燕都俟斤立,号木杆可汗。木杆可汗时突厥消灭了柔然,又在西面联合萨珊朝波斯灭餄哒,东逐契丹,北并契骨 (黠戛斯),控制区域东起辽海,西至西海 (今里海),北至北海 (今贝加尔湖),南至漠北,这是它最强盛的时期。 572 年,木杆死,弟佗钵可汗立,中原的北齐、北周都畏惧突厥的势力,争与结好。 581 年佗钵死,汗室内讧,导致 582 年摄图取得汗位和 583 年东西突厥的对抗,突厥分裂为东、西汗国。

东突厥 又称北突厥,鄂尔浑突厥文碑自称蓝突厥。东突厥的历史又可分为前后两汗国时期。

东突厥前汗国 (第一汗国) 时期 佗钵死,遗言由木杆之子大逻便继位,大逻便母贱,国人不服,佗钵之子菴罗母贵,国人立之,而大逻便又不服。菴罗不能制,就把大汗位让与乙息记之子摄图,是为沙钵略可汗,居于都斤山;菴罗退居为第二可汗,居独乐水 (今蒙古土拉河);大逻便自立为阿波可汗,居于沙钵略之西北;沙钵略弟处罗侯为突利可汗,居于沙钵略之东北。此外,伊利可汗时统兵西征的室点密也在龟兹北鹰娑川 (今新疆开都河上游) 建牙帐称可汗,名义上隶属于都斤山的大可汗。 576 年室点密死,子玷厥继位称达头可汗,拥有强兵;高昌以北还有贪汗可汗 (世系失考) 。在这种情况下,沙钵略作为大可汗的权力十分有限,实际上形成了沙钵略、第二、阿波、达头、贪汗五可汗并立局面。 582 年 (隋开皇二年) 沙钵略发阿波等部兵马南侵,第二年隋出兵反击,突厥败走。沙钵略借口阿波先退,袭击阿波。阿波投奔达头,达头协助他收集旧部近十万骑,开始和沙钵略互相攻击,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汗国。

沙钵略既被隋朝打败,又迫于东西分裂的不利形势,不得不向隋求和。 587 年,沙钵略死,弟处罗侯立,号莫何可汗,亦号叶护可汗,勇而有谋,以隋所给旗鼓,西擒阿波,后又西征,中流矢卒。沙钵略之子雍虞闾立,号都蓝可汗,而处罗侯之子染干为突利可汗 (小可汗) 居其东北。两可汗皆请婚于隋,隋采用谋臣长孙晟的离间计策,先后以宗女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嫁予染干,并令染干南徙、赏赐特厚。都蓝怒而与隋绝交,数为边患,并联合达头共攻染干,染干归隋。隋先在朔州为染干筑大利城,立之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 (简称启民可汗);再迁染干游牧部众于黄河南 (今内蒙古河套南) 夏、胜两州之间。稍后,隋发大兵出塞击都蓝,都蓝为麾下所杀,达头遁走。 601 年 (隋仁寿元年),隋遣杨素率启民北征,所得人畜尽归启民,启民返归北方。不久西突厥大乱,启民又领有西突厥部众。 607 年 (隋大业三年),启民朝见隋炀帝于榆林行宫。 609 年又朝于东都,这一年启民死,子咄吉世立,是为始毕可汗,仍妻义成公主。

始毕因事怨隋,615 年,围炀帝于雁门,次年又寇马邑,北方割据势力如薛举、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及农民军首领窦建德、高开道等并皆交结始毕,以为声援。这是东突厥最为强盛的时期。 619 年,始毕死,弟处罗可汗 (619 年立) 、颉利可汗 (620 年立) 一再侵扰唐朝辖境。 626 年 (唐武德九年),颉利深入到长安附近,唐太宗亲临渭水与之结盟。 629 年 (唐贞观三年),唐遣李靖、李曳、张公瑾等领兵与反叛突厥的薛延陀部夹击突厥,次年颉利大败被俘,东突厥亡。漠北诸部相继归服唐朝,唐分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以统之。唐高宗初年又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统辖其地。

突厥及东突厥前汗国可汗世系表

  东突厥后汗国 (后突厥、第二汗国) 时期 创建者阿史那骨咄禄,本颉利可汗之疏属,世袭吐屯啜。 680 年,骨咄禄跟从颉利兄子阿史那伏念叛唐,唐遣裴行俭出征,翌年擒伏念。骨咄禄便鸠集残部进入总材山,渐至强盛,乃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以阿史德元珍为谋主。 683 年 (唐永淳二年) 起频年南侵,成为唐北方大患。 691 年,骨咄禄死,弟默啜可汗立,东打败奚、契丹,西降服铁勒、回纥诸部,黠戛斯、突骑施、吐谷浑以及别失八里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的拔悉密,拓境至于中亚河中地区的铁门关 (今苏联乌兹别克南部布兹嘎拉山口),东西万余里,控弦称四十万。连年侵袭唐境,并与吐蕃呼应,为后突厥最盛时期。 697 年 (武周神功元年),默啜曾向武周求河曲六州降户数千帐,并求粟种、农器,武则天给予谷种四万斛,杂綵五万段,农器三千件,铁四万斤。这说明突厥此时已不专从事畜牧,农业生产也在发展。默啜在位二十五年,武功虽盛,而兵役严重,突厥部众及所役属的铁勒、回纥等部落不能忍受。 716 年,默啜征讨叛离的九姓铁勒拔野古部,归途中被拔野古散卒突袭杀害。默啜死,兄骨咄禄之子阙特勤纠合旧部,尽杀默啜之子小可汗匐俱兄弟及其亲信。立兄默棘连为毗伽可汗,毗伽既立,用其父时旧人暾欲谷 (有的学者认为就是骨咄禄的谋臣阿史德元珍) 为谋主,听他的劝告,减少了侵掠唐境的活动。 734 年,毗伽被大臣梅录啜毒死,子继立为伊然可汗,在位八年后死去。其弟继立,称登利可汗,年幼,不为国人所服。他的叔叔杀之,自立为乌苏米施可汗。国中大乱,744 年末 (一说 745 年初),回纥的骨力裴罗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自立称可汗,东突厥后汗国亡。

东突厥后汗国世系表

  西突厥 西突厥的活动开始于室点密西征。西征中,西域原来的一些操突厥语的部落如处月、处密、突骑施等加入了突厥部落联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被迫役属于突厥。室点密先是联合波斯消灭了餄哒,以后又同拜占廷结盟,和波斯展开了争夺丝路贸易的战争。 568~569 年,拜占廷的使者到了室点密的汗庭 (牙帐) 鹰娑川。 571 年,突厥人进攻波斯,把边界从铁门关推进到了乌浒水 (即缚刍水,今阿姆河) 沿岸。 588~589 年突厥人可能占领了缚刍水西岸的部分地区。

583 年,东、西突厥分裂,西突厥有阿波、达头、贪汗三个可汗,但实际上势力最大的是达头可汗。阿波与东突厥作战被俘后,鞅素特勤的儿子被立为泥利可汗。泥利死,其子达漫继位,称泥撅处罗可汗。当时东突厥都蓝、启民两可汗互争雄长,达头联合都蓝进攻启民。都蓝死,达头占据漠北,自称步迦可汗。 603 年,铁勒、思结等十几部背叛达头投降启民,达头部众溃散,他逃往吐谷浑后下落不明。 605 年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被铁勒打败,随后又在达头的孙子射匮攻击下东走高昌,611 年降隋。此后,射匮可汗统一了西突厥,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玉门以西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 618 年,射匮死,弟继位称统叶护可汗,统叶护可汗把大汗庭迁到石国 (今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 北面的千泉;授西域各国以颉利发的称号,每国派驻吐屯一人,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武德末年,统叶护曾向唐朝求婚,但被东突厥颉利可汗阻挠而未实现。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 636 年,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分西突厥为十部,各派一设统领,每设得一枝金镞箭用作号令,故称十设部落或十箭部落。并依所处地域分十部成两厢:左厢五部在碎叶川 (今苏联楚河) 以东,称五咄陆部,部落酋长称啜,共五大啜;右厢五部在碎叶川以西,称五弩失毕部,部落酋长称俟斤,共五大俟斤。左右厢统称十姓部落 (On Oq),有的学者认为这或许同室点密率领西征的原十姓部落有关系。不管怎样,按地域划分居民应该看作是西突厥社会由血缘向地缘进一步转变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651 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 (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 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领兵几十万。阿史那贺鲁曾进攻过唐朝的庭州等地。 657~658 年 (唐显庆二年至三年),唐朝派苏定方等统兵分几路征讨,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唐朝设立崑陵、濛池两个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阿史那弥射为崑陵都护、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属地分置羁縻州府,统归安西都护府 (702 年以后一部分改属北庭都护府) 管辖。 7 世纪末,西突厥别部突骑施兴起,代阿史那氏统治了原十姓地区,但唐朝支持的西突厥可汗后裔一直到 742 年才不见活动。

突厥

西突厥可汗世系表 (据新、旧 《唐书》 、 《资治通鉴》)

  突厥人主要从事游牧业,随水草迁徙,以毡帐为居室,食肉饮酪,冬裘夏褐,披发左衽,善骑射。以角弓、鸣镝 (响箭) 、甲、矟 (长矛) 、刀、剑为兵器,有冶铁、铸铜、造车等手工业,能纺织葧布 (一种用蒿草纤维织成的粗布),善制鱼胶、养马。突厥马筋骨合度,能长途奔驰,狩猎、作战都很合用,经常用来与唐朝交换缯絮。

突厥汗国制定有反映私有制的刑法。征发兵马及收赋税时,刻木为契并附上金箭,用蜡加封盖印,作为凭信。

突厥有自己的文字。汉文史料中记载着突厥有碑铭;17 世纪末到 18 世纪初,人们在叶尼塞河摩崖上发现了形态类似古日耳曼人的鲁尼字体 (runic) 的文字;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蒙古高原有了更多的发现,取得许多碑铭的完整照片和拓本。 1893 年,丹麦学者汤姆森解读了铭文,确认是用阿拉米字母 (一说直接来自粟特文字) 书写的突厥语,基本字母有三十八个,从右向左读。在至今为止发现的突厥文碑铭中属于突厥人的主要有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 (这些碑又因发现地点而被统称作和硕柴达木碑) 等,这些碑铭作为现存最早的突厥语文献,在语言学、历史学上都有重要价值。俄国学者拉德洛夫曾系统刊布过一批突厥文碑铭,同时尝试编写了 《突厥方言辞典》;20 世纪 40 年代,日本学者小野川秀美把突厥文碑铭初步翻译成了日文;50 年代,苏联学者马洛夫再次对一些突厥文碑铭进行刊布,内容包括原文、转写和翻译;在这一基础上,苏联突厥学家克里亚什托内结合各种文字的史料对突厥碑铭进行了集大成的研究。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都有汉文部分,中国学者在清朝末年就参加了这一部分碑文的考释工作。另外,由于近年发现了时代早于突厥文碑铭用草体粟特字铭刻的布古特 (Bugut) 碑,有的学者认为突厥汗国初期的公文用语可能是粟特语。近年在中国新疆和苏联南西伯利亚、中亚等地还发现了许多属于突厥的石人墓、石圈墓,这对于研究古代突厥人的文化也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2024-09-30文化大革命
2024-09-30义和团运动
2024-09-30科举制
2024-09-30安史之乱